印发村规民约 营造保护古桥风气
村规民约是乡土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具体体现。为了让美丽的洛阳桥及周边区域得到更好的保护,今年6月底,台商区结合实际,印发《泉州台商投资区万安村、洛安村、洛阳村洛阳桥保护村规民约》,在洛阳桥遗产区、缓冲区范围内全面推进村规民约的严格执行。
记者了解到,根据《村规民约》规定,全体村民应当遵守洛阳桥遗产区、缓冲区的有关管理规定,自觉维护文物安全,严禁在文物上张贴、涂污、刻画;严禁移动、拆除、损毁文物;严禁在洛阳桥文物本体及附属建筑存放或使用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未经文物行政部门许可,在洛阳桥本体及昭惠庙等附属文物建筑内外私拉乱接电气线路。
同时,在尊重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全体村民应自觉规范民俗活动行为、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古迹。在洛阳桥上举行民俗活动,应服从政府有关部门和志愿者的引导,文明、有序开展活动,不在洛阳桥上燃放鞭炮;不在洛阳桥上烹饪或聚餐;不在洛阳桥上点蜡烛、随意烧香和“金纸”,香和“金纸”必须放入指定香炉、“金纸”炉;不准在洛阳桥上架设临时电源。
《村规民约》还对洛阳桥的环境卫生、治安、项目建设等方面作出规定。
满怀深厚情怀 他们钟爱古桥故事
·
“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多少年来,洛阳桥一直是泉州人精神和风骨的象征。而在洛阳,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小生长于洛阳江畔,目睹了洛阳桥下的潮起潮落,珍惜洛阳桥每一石、每一碑所吐露出来的风情。他们以自身的一技之长,为洛阳古桥的保护出力。
作为摄影世家,泉州华光职业学院董事长吴其萃一家五代人对洛阳桥有着深厚的情结。自吴其萃的曾祖父起就不断用相机记录洛阳桥的各种风景,这些反映了洛阳桥各个历史时期的景象,为人们获悉洛阳桥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洛阳退休老干部陈德杉被称为洛阳桥“活字典”,他的生活轨迹几乎没离开过洛阳桥。作为“专职”讲解员的他每逢周末、节假日,都要为前来参观洛阳桥的国内外宾客义务讲解古桥历史。对于有关洛阳桥的诗词散文,他都了然于心。20年来,除了合作编印《洛阳桥古今诗词选》,他还编写了《洛阳桥撷趣》《洛阳桥传说》等10多本书,他也成为市级非遗民间文学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