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灰色的云层低垂,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我们的车子缓缓行驶在乡间小路上,两侧的稻田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青翠。远处,泉港后龙镇的轮廓渐渐浮现。当车子停在一栋闽南传统大厝前时,厚重的云层为朱红色的燕尾脊镀上了一层暗哑的光泽,那些精美的雕饰在阴天的衬托下更显古朴庄重。
一下车,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这座三进式院落占地近亩,精雕细琢的白色花岗岩基座托起红砖砌就的墙体,尚未完工的透空花墙上,工匠们正在镶嵌彩色瓷片。迎接我们的黄凤禧笑道:“主人家在海南做建材生意,特意请了闽南古建传承人设计,光是这些出砖入石的墙面,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
别墅正门斜对着村口的虎步桥,桥下清溪潺潺,水面倒映着岸边的百年古榕。黄凤禧指着溪畔一块形似卧虎的巨石说:“这就是我们虎石村的镇村之宝,明代《惠安县志》里记载的‘虎石睛岚’。”顺着他的指引,我看见石身上隐约可见的斑纹,宛如一只慵懒休憩的猛虎。原来,我们来到了虎石村。
步入虎石公园,仿佛走进一幅活的民俗画卷。聆听着黄凤禧的亲自讲解,慢慢地了解虎石的历史、风土人情和发展规划。逗新娘、绣球招亲、摸雅虎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无不细说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公园里竖立着体现当地民俗的“逗新娘”和挑着“大路担”壮汉的雕塑,雕塑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欢笑声和吆喝声。继续前行,古树参天,石板路蜿蜒,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村民热情好客,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向我们讲述着虎石村的变迁与未来。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曲径深入,空气中飘来淡淡的桂花香和浓厚的文学气息。在文学碑林区里,泉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名誉主席戴冠青,主席蔡飞跃、副主席王炜炜等一大批知名作家早已为虎石写下了诸多诗篇。文学漫道边的碑刻有戴冠青的《虎石村写意》和蔡飞跃的《虎石行记》,同时,把清朝光绪年间虎石村秀才黄天选亲书的“关心习职、知理畏人、日行三省、时重九思”的训词刻入石碑。许多作家受邀前来,现场观摩,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佳作,并逐渐形成作家碑林,村里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和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闽南红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虎石村内遍布闽南红砖皇宫式古城建筑,砖雕艺术拼嵌而成的图案栩栩如生,以庄严的隆庆古砖窑遗址为核心。虎石自然村的海丝红砖古窑文化馆,是在隆庆古砖窑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虎石村隆庆窑传承百年,窑火烧制的红砖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文化馆,大厅里展示着制砖流程及工艺,以及从村里老人家中收罗而来的各式旧物,诸如红墙砖、瓦当、灯笼、熨斗、吼狮、大食蚁兽等,这些都是过去砖匠用红砖制成的。而放在窑口的练字砖,也经常引来参观者的注意。
近年来,虎石村深入挖掘古商道、虎形石、古砖窑等文化资源,相继建设了农家书屋、文明学堂、村史励志室、红砖窑文化馆、虎石公园等设施,加强红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淀形成了学堂文化。红砖文化展示馆、古商道、戏苑、虎石公园、文明学堂已然成为虎石的五大地标。
因缘际会,虎石村因其独特的魅力被泉州文学界的几位名家所发现,并以文学的形式被演绎得满堂光彩,满眼精彩。我初遇虎石,终得其因,突然明白为何那么多文人墨客在此流连——这里的一砖一石都在诉说着故事,红砖里的每道纹路都镌刻着时光。虎石村就像一本打开的大书,等待着更多人来品读它跨越百年的传奇。(黄元波)
2025-06-24
2025-05-13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1-13
2025-08-22
2025-07-29
2025-07-07
2025-07-03
2025-06-30
2025-07-28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