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推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 作者:fjcvfjcv | 发布时间: 2017-09-30 | 44982 次浏览 | 分享到:
  福建长汀与凤凰齐名的美丽山城。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是福建的边远山区,是客家首府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是中国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总面积3089.9平方千米。这里千山竞秀,群峦叠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保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和体现客家文化的古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纪念地,1994年获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长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湖南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

                         

  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

  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282年(西晋太康三年)为新罗县境。

  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742年(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758年(乾元元年),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于州郭,后随州治迁至东方口(宋名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769年(大历四年)。又随州治迁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潮弟审之为闽王,933年(后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钩称帝,改元龙启,长汀县仍属闽。943年(闽永隆五年),闽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944年(天德二年),长汀县属殷,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长汀县属南唐。975年(宋开宝八年),南唐亡。县人宋版图。985年(雍熙二年),长汀县属福建路。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为囊加真公主赐地。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长汀县属福建宣慰使司。

  139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139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1407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汀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长汀县始终为汀州、郡、路、府属县。

  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1919年八年(民国八年),闽军与护法军协议,长汀县属护法区。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复录福建省。

  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组政权,苏维埃政府于涂坊,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于城关。12月,以南阳、才溪、通贤、畲心、涂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区建新汀县,县治设于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长汀附城、汀东、童坊、张地等地为长汀县,县治设于河田。市、县均属西苏维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于汀州市;与此同时,撤销新汀县。才溪、通贤划归上杭县,南阳划归新泉县,其余各区并长汀县。10月,分长汀县东北部分地建立汀东县于馆前;1933年9月,分长汀县近汀州市部分地区建立兆征县,县治设省苏维埃政府内,均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红军作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长汀复由国民政府统辖,改用民国纪年,仍合称长汀县,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驻汀。翌年改隶省第七区解放军接管长汀县。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至1997年,隶龙岩地区专员公署。1997年5月至2008年12月,隶属地级龙岩市。

                         


  汀州,作为以客家先民为主设置的州,在大唐盛世中诞生。从那时起一直到清代,长汀一直成为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成为历代闽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

  作为汀州附郭的长汀,是客家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一。汀州对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深的,因此被众多客家乡贤誉为“客家的发祥地”、“客家首府”。据学者考证,从东汉末年开始,成千上万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灾荒,纷纷南迁,几经跋涉来到闽西汀州地域,客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在这“世外桃源”的境地里繁衍生息,开拓创业,渐渐造就了中国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

  “没有客家先民,就没有汀州”。正是客家先民如潮水般涌入汀州,带来中原一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之人口的增长,汀州得以发展。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聚居的最大城市。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宋元之间迁往广东一带的居多,明清间又有大批的客家人漂洋过海,开拓赖以生存的空间。

  源于长汀的汀江水滚滚南流,出福建,汇韩江,入南海。正是汀江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一代代客家儿女,奋发图强,事业有成。于是,客家人把汀江称为“客家母亲河”。已故全国政协委员姚美良先生,生前一次次来到长汀,发起了隆重又而影响深远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一年一度的公祭大典,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客家后裔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回到汀州——长汀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长汀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长汀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另一特色,长汀还保存了不少宋明时期的客家民居,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容纳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居住。有的前设门楼,后有闺阁绣花楼,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栏座椅,十分典雅别致。这类客家民居建筑,以长汀围屋最为典型,它和客家土楼一样,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长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而大多数客家人信仰佛教。

  佛教传入长汀有千余年历史。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时)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北宋时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定光来汀传教。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徒遍布汀州各县,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图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近百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农历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截止2009年7月,全县有寺庙100多座。

  道教传入始于唐代,在唐宋两代颇为盛行,清初顿衰,到清末县内已无正式出家道士。截止2009年7月,仅有少数民间道士活动。

  天主教两次传入长汀。首次为明末崇祯年间,活动10年后停顿。第二次于清光绪年间传入,一直延续,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基督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至2009年已有90多年历史。1941—1945年教会最盛。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红色旅游线路被列入国家30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省苏维埃旧址等7个景点被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功举办龙岩市第三届旅游节·长汀红土地文化节大型活动,并获得“中国客家菜之乡”称号。

  2012年1月1日,经央视《乡土》栏目的特别推荐,专家评委会的审定,长汀在全国众多古城、古镇中脱颖而出,入选央视首届《乡土盛典》“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名单。此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长汀和云南丽江古城、湖南凤凰古城等10个古城古镇同列榜中,同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称号

  长汀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四千年前,这里是古越族人休养生息的地方。全县现有二百多处新石器遗址。在大量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中,西周的陶印拍、商周的陶尊、唐代的多角盖罐、宋代的陶谷仓等,都属国家文物宝库中的珍品。

  长汀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包括地下、地面的遗存,寺庙建筑、古墓葬、古城墙、古城门、古器物、古街区民居、古碑刻、古驿站等,都极为丰富。西门的蛇王宫,蛇王塑像至今保存完好;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遗址、秦汉遗址,成为古闽族人聚居的实物见证;唐代古井“八卦龙泉”和宋代古井“府学阴塔”,是我国极为独特罕见的古井;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古城门矗立城中;文庙、妈祖庙以规模宏大,名冠古汀州八邑;风格独特的云骧阁、唐寺、宋庙、明清古街区等建筑,以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旧址数不胜数;商周时期的石器、彩陶、青铜器、瓷器、战国货币等文物,奇珍荟萃。

  长汀自古教育繁荣,书院林立,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文化昌盛,在1200多年中形成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从宋至清历代科举(缺元代),汀籍进士70名(含武进士4名),举人265名(含武举人87名),特奏42名,荐辟16名。明、清两朝“五贡”528名。历代无论是士人的文艺创作,还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都有可观的成就,饮誉中外,光彩夺目。作为古汀州所在地,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吟诵,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陆游、宋慈、陈轩、王捷,明代的马驯、郝凤升、宋应星,清代的上官周、黄慎、杨澜、纪晓岚、黎士弘、康泳、江瀚等,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陈毅等,都以如椽巨笔为长汀的山川风物写下不朽的诗篇、著作,流传于世。

  长汀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长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汀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了老将军13名,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电视剧《《红色摇篮》》讲述的展现1929年至1934年这5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汀,瑞金的光辉历史。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等机构在长汀成立,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全县有全国重点保护的革命遗址7处,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省级革命建筑物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


                         

  这里有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古城墙、双阴塔古井和汀州府文庙。长汀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辛耕别墅毛主席旧居等。长汀还保存了不少宋明时期的客家民居,它继承了中原的府第式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容纳几十户人家居住,以长汀围屋最为典型,它和客家土楼一样,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长汀的山水风光也不能错过,当地秀丽的山川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成趣,卧龙山、拜相山、官坊溶洞以及朝斗岩,都是不可不看的风景。

  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走进长汀,只要留意一下这里的建筑、饮食、民风,就不难感受以它独特的魅力。

  类似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长汀几乎抬眼就见,随处可及。唐、宋、明、清的古城门,气势恢宏的文庙,雕梁画栋的天后宫,金碧辉煌的庙宇,奇特的双阴塔,唐宋古街区……让人目不睱接,流连忘返。


                         

  1995年,长汀县博物馆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庄严宏伟、绿草如茵、古柏鲜花、环境优美,设有“汀州客家博物馆陈列展览”、“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被囚处”、“汀州试院旧址”和唐代古柏等参观游览内容。一走进博物馆,面对的是“汀州试院旧址”。它位于汀州古城历史建筑的中轴线上,汀州古城建设向两边展开。“汀州试院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平房组成,建筑古朴、环境清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始建于宋代,是汀州禁军署址,元代为汀州卫署旧址,明清两代辟为汀州试院,是汀州所辖八县科举应试考秀才的场所。”正中的大厅是试院的大堂,两边复原的房屋就是原来考试的号房,大堂后面的房屋是学使和募客以及上面派来的监考人员住宿的场所。是古代汀州作为闽西八县文化中心的代表性建筑。在试院的前面是两棵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柏树,这是种植于唐代的古柏,据专家测定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树龄正好是汀州城同年,可以断定这两株柏树是植于唐大历初年,是汀州古城的历史见证。树干粗大,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树高约12米,是长汀县极其珍贵的古柏。汀州试院的两侧是汀州客家博物馆和长汀革命历史陈列展览。汀州客家博物馆整个展馆占地700平方米,共分四个展室,展览分为五个部份,第一部份“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第二部份“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属一家亲”;“崛起奋进的长汀”。


                          

  “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展室挂着一首反映这传统的民谣:“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要问客家哪里住?逢山有客客住山。男子出门闯天下,女子持家又耕田。山里山外一条心,共建美好新家园。”展室里挂着中原汉人五次南迁的示意图,清楚地标出了长汀客家人的来龙去脉,引得我们伫立图前追根溯源。导游说:“从这图上可以看出,长汀的客家先民主要是中原汉人第二、第三次南迁时迁来的。大量客家人的南迁,推动了汀州政治中心的形成,最终促进了汀州商贸的发展。宋代汀州至广东潮州航运的开通,使汀江成为沟通闽粤水路运输的大动脉,成为万商云集的商贸重镇。

  “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展室展示了长汀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名胜古迹,如汀江龙门、朝斗岩、云骧阁、双阴塔等。还有客家围屋等客家独特建筑。围屋主要是府第式建筑,周围由一圈围屋围拢起来,里面池塘、水井一应俱全,可以供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家居住。它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团结精神,在古代也有利于抵抗外族的侵犯。

  “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展室展有一组反映长汀传统文化的照片,如舞龙灯、踩船灯、采马灯、闹元宵、民乐演奏、顶轿比赛、木偶、抬阁、九连环、百壶宴和花灯等。还展有被称长汀客家女三件宝的凉笠、围裙、布草鞋,以及犁、石磨、砻、洗脸架、供桌、各式竹编制品等客家人生产、生活代表性的用具实物。

  “长汀革命历史陈列展览”时,整个展览占地750多平方米,共分“长汀县红色区域的创建”;“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坚持斗争,红旗不倒”三个部分展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作为福建苏区首府和中共苏区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红军故乡”。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中共领袖、开国元勋都曾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而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则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洒下了最后一滴鲜血。

  “辛耕别墅”是一座全木结构两层楼房,占地五百二十三平方米,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曾在这里主持召开调查会和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方针。

  在革命博物馆的最尽头,有一间狭小黑暗的木屋。这里曾是1935年5月关押过遭国民党逮捕的我党早期著名领导人瞿秋白的地方。现长汀城内罗汉岭,是当年瞿秋白遇害处,现建有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凭吊。纪念碑高三十点五九米,在青松翠柏的环绕中浩然耸立。碑上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是由陆定一题写的。1999年6月胡锦涛来长汀视察时,向瞿秋白烈士敬献了花圈。

                         

  在4000多年前,闽越人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掀开了一页页的长汀文明史。他们以蛇为图腾,幸存的"蛇王塑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实物见证。发掘的200多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大量古石器和陶器,诉说了远古的岁月和文明。

  始建于唐的古城墙,沿汀江而筑,自东向西呈弧形,东西两端沿卧龙山两旁的山脊筑到山顶,把半个卧龙山圈进了城内,使整个城池前有汀江天堑、后有卧龙山为屏,成为能攻能守的"高城固壁"。昔日,远远望去,古城墙宛如一串佛珠挂在山上。
唐代古城墙已有12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大历四年。保留下来的城墙将古城门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全长一千五百多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座落于长汀县城兆征路,原为汀州历试场所,试院内有唐代双柏树、龙山书院、朱子祠等,为庭院式土木结构厢房,占地面积11370平方米。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实行劳动法令》、《土地问题》、《军事工作》、《财政经济问题》、《苏维埃建设问题》等决议案,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任主席。下设裁判、财政、粮食、土地、妇女、文化、劳动、工农检查等8个部。会后省苏机关在此办公。现为“长汀革命历史陈列馆”,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试院始建于宋代,庭院式结构,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数幢平房相接组成。该址宋代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为汀州卫署址,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汀属八县八邑科举应试秀才的场所。清代著名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曾来汀主考下榻于此。院内两棵珍稀罕见的唐代双柏,参天繁茂,蔚为奇观。汀州试院,设有《汀州客家历史陈列》、《福建苏区首府—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光辉业绩陈列》等固定陈列,还适时举办各种专题展览。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宣言,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任主席,政府机关设于此。省苏的成立,标志着福建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部队36师师部驻扎这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不幸被捕后,于1935年5月9日囚禁于此,6月18日,在罗汉岭英勇就义。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