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宫:池大人舍生取义爱护一方苍生
镇海宫地处万安,背靠岩仔山,香火鼎盛,远远望去唯觉烟雾缥缈,微风拂过烟雾散去,从有形而至无形,让人顿悟“色空”不二之理。至今,香客们仍借焚烧香火来向天祈愿,与神明对话。
庙宇规模弘大,殿前的“金龙吐水”金光闪闪,贵气逼人,寓意吉祥,两边分别是“虎啸”、“龙吟”,非凡气宇油然而生。
寺庙为两进三开间,整体装潢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正脊群龙盘踞,辅以浪花为饰,腾云驾雾,似有冲向天际之势,前后雕有八仙过海、鲜花等造型,垂檐有五彩祥云装饰,气魄恢弘。屋顶内部采用金线雕装饰,金碧辉煌。殿前四根蟠龙柱,两侧两扇石窗,墙面均以浮雕装饰,气象庄严又瑰丽壮观。
关于池大人的神像有一个传说:相传清朝初年,洛阳江畔一个渔民夜间江上作业时,遥望江面有发光之物,靠近后发现是一段香木。乡民笃信神明,所以将香木刻成神像供奉,请来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进行雕刻,起初想雕刻成关公像,可怎么也雕不像。某夜渔民和雕刻师傅做了同一个梦,梦中神尊指示:“吾乃池大巡也”,雕刻师傅就按照梦中池大人的形象雕刻神像,建镇海宫供奉,一时香火鼎盛,声名远播。
镇海宫的香火日益鼎盛,池大巡的信仰也渐渐流传到了与泉州一衣带水的台湾。清道光年间,供奉着池王爷的王船漂流至台湾,当地渔民认为与其有缘,加上见其神像英武不凡,开始建草寮供奉,后来发展成现在的福龙宫、吉兴宫等庙宇。镇海宫新址是在本地乡亲和台湾、香港同胞以及菲律宾等国外信徒共同努力下,完成重建。
在镇海宫后面,有一块巨大的椭圆形石头,形似龟壳,有趣的是,龟壳后还有一块长条形石头,形似乌龟的尾巴,而“龟壳”前端凸起的石头神似乌龟的头部,真可谓“造化钟神秀,天然去雕饰”。
飞炉庙:刘、张二公忠义保生民
飞炉庙如同深山的仙人,隐匿于杂芜的人间,而万安街道塘西社区村院就像是上仙在人间的办事处。去往飞炉的路途十分便利,出了公路,便可听见小贩的吆喝声,多多少少冲淡了飞炉的仙气,却给刘、张二公增添了人气。
在附近的村里兜兜转转,飞炉庙乍现眼前,这是一座古朴的寺庙三门——两进五开间,鎏金大字“万安古庙”映入眼帘,两旁的边门则是“忠烈千秋”和“万民敬仰”。屋脊为三川脊,堆塑腾龙、葫芦、宝塔,墙面由红砖花岗岩砌成。殿中神龛内供奉文武尊王神像,世称“双忠”二公。二者端坐神座,许远髯须红面,右手执如意;张巡獠牙青面,左手作戟指状,右手持剑。两侧各有一尊身着盔甲立姿护卫,威风凛然。
“双忠”信仰传入泉州要追溯到北宋时期,蔡襄奉命出任泉州知州,路过河南睢阳城拜谒双忠庙。他觉得文武尊王能镇妖驱邪,保境安民,就将庙中分炉带到泉州,遂有飞炉庙。
当时,泉州洛阳江水流湍急,行人过往十分不便,蔡襄多方筹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建桥,冥冥之中得到香火庇佑,桥才能够顺利竣工。洛阳桥建成之时,蔡襄“奉炉拜谢,请卜地建庙,拜未起,而炉飞去,寻之,在万安地”。因此大兴土木就地建庙,塑神像供奉,取庙名为“万安飞炉庙”。
周边三乡五里的村民都说飞炉庙有求必应,泉州所辖各县也纷纷建庙,祭祀文武尊王。而后“双忠”信仰传播到台湾,据不完全统计,闽台两地奉祀文武尊王的庙宇2000多座,信众几千万人。
据民间流传,飞炉庙建成当时气势恢宏,香火鼎盛,蔚为壮观。而后,庙宇扩至“十三进深”,因而当时有“大万安,小开元”的美誉。清朝,遭大火焚毁,规模骤减,现在的飞炉庙则是2002年重新修缮的。
庙旁还留有“谒火石” 遗址,传说是古代官员带众进香,祭奠英魂的神坛,如今只剩四根古石柱与一块磐石。不远处,还有一根石柱倚在小土堆上,依稀可见“……岂不诚大夫哉”的字样。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1-13
2024-12-31
2024-12-30
2025-04-29
2025-04-24
2025-04-21
2025-04-14
2025-04-01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1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