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东张侨——泉州北大门的海外弄潮儿
来源:福建文化网 | 作者:陈祖基 陈凤黔 陈金山 | 发布时间: 2022-01-11 | 23430 次浏览 | 分享到:

 

马来西来惠安社团联合会缘起于1958年10月11日,在雪兰莪惠安公会大厦开幕典礼上,全马各地同仁响应来自槟城惠安公会代表骆清泉发起创办全国总会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来西亚惠安总会”。1976年10月10日由雪兰莪惠安公会举办第一届马新惠安社团联谊会。1976年12月29日总会正式注册成立,并推选大路村侨亲拿督陈安龙(时任雪兰莪惠安公会会长)为第一届(1976-1978年)会长;岭头村侨亲丹斯里林玉唐历任第7至9届(1989-1994)会长;丹斯里邱财加历任第13至18届(2001-2013)会长。 

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成立于1957年4月,至今共有团体会员192个,分布东、西马十三个州属,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社团之一,见证了马来西亚的建设与发展,也为马来西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丹斯里林玉唐历任第18届(1994-1996)总会长,丹斯里邱财加历任第25至26届(2012-2018)总会长,肩负起推动马来西亚福建人大团结、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并促进文化慈善公益事业及各项活动发展的重大责任。 

艰难拼搏  心系亲人

远涉重洋的乡亲在海外的经历,每人都是一个心酸的故事。早期华人社会地位低微,寄人篱下,以出卖苦力为生,主要从事建筑、农耕、种植、采矿、工匠等业,晚上露宿街头、工地或草棚。他们省吃俭用,小有积粒便开始以此为本从事拉人力车、做小商贩生意等。由于大部分人的父母、妻儿及兄弟姐妹还在家乡,为了给“唐山”亲人多寄点钱或回国探亲给亲朋好友带点衣物、药品,都把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最低点;有的人为了省钱,几年舍不得回国,但只要有熟悉的乡亲回国,就将积攒托他们带回乡给家人养家糊口;有些尚未成家的通过几年拼搏省吃俭用积蓄点钱回家娶妻生子,也有少数与当地的华人二三代女子结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当时有几年马来亚与中国内地书信不通,使得这些旅外侨胞曾几年和家乡的亲人断联。在日本投降后,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中马人民又可以正常往来了,侨亲们有的马上回国探亲,带衣服、药品等赠送自己的亲友;有的使用侨汇券购买大米和其他紧缺物资分给亲友;有的自己无法常回,就通过汇款资助自己的亲友。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经济经过几年恢复,少数自己开公司办企业的侨亲经济好转,这时他们开始将多年拼搏、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寄回国给亲人兴建房屋。

 

 

洋楼遗风 锁住乡情

东张庞大的南洋华侨群为这个美丽的村落打造了一幢幢糅合了闽南风和南洋风的别墅楼群。1953年,陈捷麟先生兴建了村里第一幢名为“东昇楼”的两层五间张洋楼,楼房二楼阳台大门上雕刻着“1953  东方红”字样,顶楼上方插立着一颗金星,寓意海外华侨对中国振兴、美好生活的祝愿;楼顶正前方的圆口原来安有个南洋时钟,作为那个年代稀罕物的时钟,成为全村人起居工作的指南;石柱上的藏头联:“捷渡重阳成巨业,麟送贵子展鸿图”诉说着主人爱拼敢赢、血溶于水的深情。陈先生也曾鼓动多位侨亲返乡兴建楼房。1955年, 陈玉来兴建土木石结构三间张成智楼。1956年,陈玉梅先生兴建了两层三间张楼。紧接着,陈玉瑞、陈玉荣、陈来荣、陈勇明等侨亲陆续回乡起厝,由于当时有能力兴建这样气派房屋的只有这些旅外侨亲,所以人们都称这些房屋为华侨屋(或称“番仔厝”、“南洋楼”)。在这些知名度较高的华侨老前辈影响和带动下,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政府鼓励华侨在家乡兴建大厝,一座座华侨屋所拔地而起,东张村现存南洋楼中保留较为完整的有33栋。这些“南洋楼”在建筑材料方面改变了家乡以前红砖和土墙外面用一层石灰加固的传统施工方法,采用木石结构,增强了抵御风雨侵袭的强度。在建筑风格方面则不拘一格,既保留了闽南皇宫起的传统模式,又吸收了东南亚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大都雕梁画栋,有木雕、砖雕、石雕、灰雕;内容丰富,有文字、山水、花鸟及反映应年代的生产、学习、宣传图画;有石刻篆隶行楷,木刻团字标语、楹联、家训等;且大门外都有庭院和围墙,整体造型大气典雅、别具一格。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