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弘扬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7月6日至7日,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蓝氏宗族家国叙事”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福建漳州漳浦县湖西、赤岭畲族乡等地,开展“畲乡文化赋能,两岸共生共融”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专业视角,探寻蓝氏家族历史脉络,挖掘两岸共同的文化信仰与血缘纽带,为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提供生动案例,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古迹寻踪,感悟家族传承密码
实践队首先走进蓝廷珍府第,解读门侧双石鼓纹样:喜上眉梢、松鹤延年、鸳鸯戏荷、凤穿牡丹,皆寄寓家族美好期许。独特的“如意阶”,承载生活顺遂祝福,更暗含对后世子孙“行事如意、立身中正”的教诲。府第建筑渐次抬升,象征家族“步步高升、世代昌荣”;“日接楼”寓意家族如晨光初绽、后继有人;108间房舍呈“回”字型布局,暗合“团圆聚合”理念,生动展现蓝氏家族“聚而不散、分而同源”的传承之道。
家庙探源,凝聚民族精神力量
7月6日下午,实践队走进蓝氏家庙——“种玉堂”,探寻这座家庙承载的深厚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曾任漳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会长的蓝宏令围绕蓝氏家庙历史渊源进行深入讲解。两幅门联“由镇海而分枝,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谿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浓缩蓝氏家族起源、家风与期望,融入家族字辈,象征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
“种玉堂”作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续写着民族共同体篇章。家族精神历经岁月沉淀,超越家族范畴,成为联结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从共同祭拜的祖先,到共同守护的文化,再到共同认同的民族精神,‘种玉堂’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两岸一家亲’。”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这种基于共同神祇信仰和血缘亲情的联结,正是构筑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坚实的基础。”
侨校走访,见证各族共建情谊
翻开漳浦民族华侨中学校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跃然纸上。1955年,湖西乡旅居印尼的爱国畲民蓝亚南先生萌发在家乡创办中学的想法,建校初期得到各族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1959年,旅外各族侨胞虽受“排华”影响,仍千方百计集资扩建校舍。学校变更校址时,当地群众积极参加搬迁和建校劳动。这所学校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海外游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对故土的赤子深情,是湖西各族人民大力支持教育的结果,也是海外侨胞爱国情怀、造福桑梓的崇高体现。
榜样引领,传承时代责任担当
在实践过程中,蓝哲亮先生的故事深深打动实践队。作为畲族蓝氏后裔、印尼归侨后代,他在时代浪潮中书写责任与传承的篇章。1978年,32岁且育有四个子女的他毅然考入师专,毕业后回到漳浦民族华侨中学任教,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校长。他秉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原则,反对“唯分数论”,坚持要求学生每日做操与体育锻炼,带领学校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中荣获团体冠军。
2025-06-24
2025-05-13
2025-05-07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7-07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03
2025-05-29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1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