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文学|九日山读茶
来源:旅人也 | 作者:郭柯柯 | 发布时间: 2017-08-22 | 26550 次浏览 | 分享到:


九日山读茶

 郭柯柯

  初夏的一天,下着微雨,空中似乎有谁在吟唱轻缓的歌曲,随着文友的脚步,我缓缓向九日山走来。沿着青石小径,拾级而上。岩石上的题刻,虽经刷洗,仍有些斑驳的痕迹,一堵堵或褐色或苍白的岩石,壁立雨中,披戴一身的风霜,默默无语而苍劲。


  有着“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美誉的九日山,位于古丰州镇附近,面临晋江金溪,是闻名中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里“溪流荡漾,峰峦映浓,奥衍明秀,隐为一区”迷人的景色闻名遐迩。晋江流经九日山地段叫金溪,具有历史传说意义的各种景点犹如星辰般点缀于晋水两岸。天天游人如织,不仅仅是本地游客,更多的是外地来客,都在山水之间驻足观览。
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阵清冽的新鲜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好,看着林外远山近景,有种人闲桂花落的感觉。深呼吸着大自然的赐予,感觉心舒畅了很多,在清新的自然里,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在山野间找寻遗落的芳香,宁静里温暖而又清净。

  我在蜿蜒的山道上行走,天气也变化无常了,时而阴、时而雨,山道崖石之下,涧水潺潺流淌。
  北宋元丰年间,二度出任泉州太守的陈仰泉设置市舶司,祈风送舶便始于此时。当时,来往泉州的船舶要靠季风推送,顺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西北风而去。倘若遇到风逆必延误时日,乃至危及生命财产安全。于是,每岁冬夏,太守、提举市舶司等郡府要员,都要偕同外国使节、商贾到九日山通远王祠(海神庙)举行“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敬祭海神,向通远王祈求赐风,让商舶在海上往返畅行。


  至今九日山保存着极为丰富、十分珍贵的海外交通纪事石刻,如现存七十七方明代摩崖石刻中最有价值的十三方“祈风石刻”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史实,如“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等。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是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初一市舶提举虞仲房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的纪录。
祈风盛典礼毕,宾主饮宴于延福寺。旋即登山,或品茗叙谈,或“遍览名胜,俯仰陈迹”(北宋林通崖刻),“景先哲,宛有所得”(南宋赵希恺崖刻)……并勒石记事。


  九日山有一处摩崖石刻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茶事活动:“嘉泰辛酉(1201)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
我依山摩崖而行,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种浪漫情怀,山清水秀,历史烟云,一切似乎都如梦如幻。每当我闭目深吸一口叶青与秋雨交织的草香时,眼前总会恍惚掠过这些画面,仿佛郑和远航的船队正从刺桐港开出去,挟着刺桐花香,驶过南海,驶过印度洋,流年的峥嵘岁月,宛如萦绕在眼前。
  有人说“秋意西山多”,我说茶意旭山更多,旭山就是九日山,晋代中原士子避乱入闽,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钟灵毓秀的九日山就在古府城丰州旁边,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饮茶,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氛围。

  当时古人在东峰、西峰都建了几许茶亭,约上文人诗客,约上达官士大夫与僧侣,居高临远,在这里泡茶品禅,品茶论道,幽茶得与幽人享,交流品茶心得,实在是高人逸志。这样的诗意生活岂不妙哉?有一块石头刻着宋黄庭坚《赠南安岩主大严禅师》品茗论禅的诗,上云:“蒲团木榻付禅翁,茶鼎重炉与君同。万户参差泻明月,一家寥落共清风。”
  泉州地区早在晋朝已有种茶的历史记载,南安丰州九日山莲花峰上至今仍存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石刻。太元丙子(376年)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这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题刻、记载,弥足珍贵。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韩偓在九日山莲花峰写下《信笔》一诗:“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说明当时一到采茶季节,茶农就在茶园里对唱茶歌。


  莲花峰出石亭绿茶,不久前,茶场傅总对我说:“这茶是先辈传承下来,自己种的山茶,莲花峰海拔虽不高,但空气清新,雨水润泽,这里的茶媲美龙井、碧螺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说:“那是肯定的,我们清源山、莲花峰自己出产的茶,比别处的茶,多了一份亲切、一份乡情,味道真是不错。”
  我无法描绘出品茶时的美好与超然,就像我无法告诉别人,生命对于每个人不同的意义。有些道理只能在回味中明悟,有些禅意只能在红尘之外警醒。我喜欢山水,每一次与大自然接触,都感觉有别样的心情。心情经过自然的洗涤、变得格外舒畅。好景点很多,擦肩而过时让你赏心悦目,或流连忘返,但真的能留在生命中相依相偎的,却注定了只有那么几个。
  除此之外,山上石刻还留下不少名人雅士登临名胜品茶斗茶的其他诗篇。斗茶既要有好茶,又需要有好水,才能使茶的色、香、味得到充分发挥,在莲花峰北侧有一口观音井,“泉从石罅流出,泉水清冽,是泡茶佳泉”。
思绪穿行在遥远的时空里,随着雨雾渐行渐远,清澈透明。没有太多的想法,没有太多的奢望,心因为简单而变得纯粹,也因为静谧而变得空灵,穿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所有的曾经与过往,都变得美丽而单纯。

记得明朝黄养蒙写的《九日山书室》:

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山径通。
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
几年司计惭明主,何日乘舟挂晓篷。
江上清风犹旧否?  沙汀为我问渔翁。

  黄养蒙是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官南北二京户部侍郎。黄养蒙年轻时于九日山东峰筑九日山书室攻读,原址在今东台庙处。这首七律是写他自己的书室,主要写书室的环境和自己在这里攻读的情况。首联“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小径通”先交代书室的营造和坐落,书室是立柱子盖茅草(应该也架椽子)的“茅屋”,位于九日山僻静处,时时可以看到山麓的金溪,还有小路相通。颔联“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由“堆叶扫云”承接前联,补充说明书室周遭有树木,所以才会“堆叶”,山间常有云雾弥漫,因此才需“扫云”。启下写在此环境中,边品茶边攻读,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古贤就是这样,把艰苦的攻读,看成愉快的事情。他盼望有朝一日,能够乘风破浪,宏图大展,经邦济世。尾联“江上清风犹旧否?沙汀为我问渔翁”与首联的“时望金溪”呼应,用个“旧”字,可能是及第后故地重游,“沙汀为我问渔翁”其实是“我”问沙汀与渔翁,江上清风还像昔日那样吗?此诗写他自己的书室,表达诗人几年潜心攻读以期赴试高中的宏愿(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行文贴切,感情真实。
    “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大航海时代,曾经是泉州的荣耀记忆。宋元时期,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对外贸易发达,万国商船从九日山下起航,携带陶瓷、茶叶等商品,前往海外贸易。泉州港是宋代闽茶出口的重要中转站,这里莲花峰的石亭绿茶、清源山茶、安溪的铁观音和闽北的乌龙茶、红茶都集中到这里再装船运到世界各地。有学者提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应该称为“海上丝茶之路”。“丝茶之路”的开通,不仅将东方丝绸的灿烂光辉洒向世界名地,同时也让茶香的芬芳飘溢到四海五洲。


  我在山上一块石头坐下来,既有心境高远,又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里视野相当开阔,能够望见沿着泉州市区蜿蜒而去的晋江,川流不息的河水之上的船只。周遭游人的笑温柔而清浅,像山涧里清澈的泉水,格外清新。
  雨渐渐大了,我在雨中徜徉,寻访海丝的遗迹。这亭台轩榭,记载了多少流逝的时光。看着山间雾气袅袅,我的心沉醉于古韵缭绕石墨馨香之中。在潇潇雨中,或雾气正淡的时候,细细品味古人描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林荫道上凉风习习,丝毫感觉不到暑气的闷热,
  晋江,宛若梦境。那柔柔的、碧碧的水,像一条透明的绿绸带,萦绕我心, 闲倚竹木,心情淡如野菊。那一溪涟漪,就是莲花峰茶芽泡出的一泓清茶,袅袅的云雾,原是氤氲茶香。九日山,细雨蒙蒙,氤氲着亭树花台,染出几许历史的气息,仍沉默依然。越过历史的风云,这个曾经无比响亮的名字,此时静谧而安详。



  我依稀能看见,当年的蔡襄,如何挥毫泼墨,神采飞扬!蔡襄,字君谟。宋代泉州仙游人。在至和、嘉阓年间(公元1054—1063年),两度出任泉州知府。大家都知道洛阳桥是他建造的,而“蔡襄品论清源茶”的故事,却被建洛阳桥的丰功伟绩所淹没,变得鲜为人知。而九日山的秦君亭,廓然亭,聚秀阁,琴泉轩、白云井……处处留有他的踪迹。静静的九日山,疏密相间的刺桐树下,多少摩崖石刻,多少雅咏妙句凝结成一朵朵诗花。
  我好似听到琵琶声声在天地间一波三折地漾开,飘逸的南曲悠扬的清音余韵,悠然地从那茶香里弥漫开,飘飘洒洒在九日山、莲花峰、清源山间纷飞,好似春天里的一场细雨。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袅袅余音,这是荣辱不惊、笑看风云的悠然。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