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海上丝绸之路
来源: | 作者:fjcvfjcv | 发布时间: 2017-09-13 | 68755 次浏览 | 分享到:

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汉代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就已有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或更早于汉代。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入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可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海上丝绸之路涵盖了中国的港口史、造船史、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移民史、宗教史、国家关系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等诸多具体内容[4] 。“丝绸之路”一名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此名出现后,学术界又延伸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法国汉学家沙畹。中外很多学者都对海上丝绸之路做了很多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说法源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海丝综合考察中对泉州保存的众多丰富多元的海丝历史文化遗存及其在海丝高潮期历史作用的肯定,是象征性的荣誉认定,而非学术概念。学术上用‘起点’易起分歧,实际上要用“某时期的主港”来准确描述。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国际主港,支线港喂给港,中转港,补给港等分工紧密组成的洲际贸易网,在高潮期中国沿海很多港口都是其组成部分,分担相应功能,当时货物产品由内地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大小渡口港口,然后再集中到泉州、广州等主港装上大船再运往海外。
海丝概念虽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但还没对之进行权威性断代界定,范畴容易被宽泛化,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断代于明初,之后的中西方间贸易应该用新的名称以区别前后性质内涵的不同。
官方研究机构: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相关博物馆:中国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广东阳江),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

航海技术/海上丝绸之路 

据中国古典文献记载,在宋、元符年间(1098年-1100年),中国海船已经用罗针导航,到了明代海船普遍用罗针导航;当时掌管船只航行方向的舟师都备有秘密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