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博物馆奇妙之旅
来源:泉州网 | 作者:赖闽荣 | 发布时间: 2018-01-09 | 28028 次浏览 | 分享到: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灵魂。近期央视热播的大型文物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令长期以来低调的博物馆,一下子成为“网红”。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在畅游海丝古城的同时,也走进博物馆,品读泉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具体生动的变迁轨迹。

寒假将至,博物馆是亲子游的好选择,你知道打开一座博物馆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吗?记者请来一位资深“导游”——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博物馆科有关负责人,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我们城市的博物馆。□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何奕斌 文/图 (除署名外)

“高冷”博物馆成“网红” 我市16家博物馆等你来

去年12月初,央视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开播,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让博物馆成为“网红”,成为网络及年轻人关注、热议的对象。

据一家知名在线旅游企业统计,自《国家宝藏》开播以来,“博物馆”相关旅游产品的搜索量同期上升近1倍。“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热门,行程涵盖博物馆的旅游产品预订人次同比增长1.3倍。

记者从我市各大博物馆获悉,近期特别是元旦小长假,我市各大博物馆访客盈门,迎来了参观高峰。

近年来,我市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一批体现行业特征和个性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其中包括14家国有博物馆、2家民办博物馆。14家国有博物馆分别是: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安溪县博物馆、石狮市博物馆、南安市博物馆、惠安县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南安郑成功纪念馆、泉港区博物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2家正式获文物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博物馆分别是:德化金煌陶瓷博物馆、南安福建省印象五号石文化博物馆。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让文物鲜活起来

进博物馆,如果没有专业讲解带领,不少人只能走马观花,一知半解。如今,进馆前,市民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先“预习”游览内容;到达后,可以扫码享受免费语音导览;游览中,还可以身临其境体验3D还原的历史场景。

泉州市文广新局博物馆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我市各大博物馆合理应用新技术和互动展示手段来点亮博物馆,打造“数字展厅”。在场景、交互性设计方面下功夫,借助二维码、三维展示、触摸交互多媒体、大屏与环幕显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摆脱常规博物馆完全橱窗式的陈列方式,与公众“零距离”接触。

泉州市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先后在展示和服务中融入数字与互动等元素,方便和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体验。泉州市博物馆采用高科技手段,完成反映李光地及其门生聚会的馆藏古画《榕村雅集图》数字化动态展示工程,运用人画交互的技术手段,以画中画的方式展现画中的人物、物品等。泉州海交馆宋代古船陈列馆经过修缮于去年10月重新开馆,以宋代古船为主体展示,打造船舱式的观展通道,木构玻璃墙展柜改造为出土古船底舱的13个隔舱式展览柜,并复原船员起居休息室,增设郑和航海星空图的弧形吊顶,让参观者有从海滩现场进入船底舱,再到甲板的观展感受,还原了宋元时期泉州“东街一角”“印度寺庙”“市场”等四个剪贴画景箱,“迎番货”微缩立体雕塑及码头场景,再现了这一时期泉州市井生活、繁华市集和码头盛况,并通过多媒体动态技术,使“涨海声中万国商”国画动起来。此外,展区还引入多媒体展示和互动区,让人形象地了解宋代古船的制造技艺、船体结构等专业知识,以及泉州湾后渚宋代古沉船发掘、出土的经历,进一步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大多数博物馆由于展厅面积受限,大量文物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和利用。而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缺陷,它可以提供藏品的多角度、近距离3D赏析,对藏品相关的历史、艺术、文化及故事等,以图文介绍和语音解说、动画展示、视频延展等呈现方式进行信息推送,参观者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在网上参观“永不落幕的展览”。

开发文创衍生品 让博物馆亲和可爱

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公众兴趣,让博物馆变得亲近可爱,我市许多博物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目前我市不少博物馆通过合作开发模式,以丰富的典藏品为基础,开发一系列文创衍生产品,如AR明信片等,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船形点香器、鼠标、行李牌、笔记本、书签等。

参与和互动是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永久主题。目前,我市博物馆数字化工程全面铺开,市文广新局研发开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泉州市文化生活直通车公众号,及时推送语音导览、数字藏品、数字展厅及展览资讯,搭建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

市文广新局开发监制了一款名为“文物带回家”的APP,结合先进的技术,只要扫一扫,文物将全方位呈现在你面前,还可以调整手机位置,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文物来个特别的合影。

据悉,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化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进博物馆理事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博物馆或者非国有博物馆设立休闲企业,延伸博物馆展览和服务,为观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具有创造性的特展临展、服务公众的社会教育项目和文化创意衍生商品。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和“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国家级对台主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以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在一楼设谱牒文献收藏室,收藏以福建、台湾为主的112个姓氏家谱,建立数据库和影印复制本,广泛联系闽台各姓宗亲,举办族谱展览及百家姓论坛等活动,为两岸同胞提供寻亲探源服务。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大厅火药爆绘壁画,是著名泉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的作品,也是游客必拍照的“打卡”点。

二楼的基本陈列《闽台缘》,通过“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工”“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七个部分,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两岸人民开拓建设共同家园的历史事实。三楼的专题展《乡土闽台》,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

馆藏精品有明泥塑释迦牟尼佛坐像、清石雕施琅坐像、道光款铜编钟、清铁炮、民国锡制菱形双层亭式宫灯、清锡制“关雎”八角形斗灯、清“木雕三王府”王爷像、清彩绘木雕临水夫人坐像、清彩绘木雕妈祖坐像,清木雕妈祖、顺风耳、千里眼,清金漆木雕新娘轿、清竹编内衣等。

海交馆集中反映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海外贸易、宗教文化交流等主题。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再现泉州辉煌海丝历史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泉州第一座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海事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以中世纪东方大港泉州港的历史为主线,集中反映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海外贸易、宗教文化交流等主题,再现我国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以及古代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2017年10月,“古泉州(刺桐)史迹”文化遗产总展示馆在海交馆主体楼一楼正式开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盛图景等你来此品读。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精品——元基督教四翼天使尖拱形石墓碑,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该馆藏品以泉州湾宋代沉船及其伴随出土物、泉州宗教石刻、泉州外销瓷为主,形成三大藏品体系。此外,还有各种锚碇具、船模、墓志、海洋民俗器物等。

以泉州湾宋代沉船原型还原的船模

馆藏精品除了位于开元寺馆区的泉州湾宋代沉船及其伴随出土物,还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价值很高的宗教石刻和外销瓷,如明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渡海观音立像、元天主教泉州主教安德肋石墓碑、元基督教四翼天使尖拱形石墓碑、元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元伊斯兰教潘总领石墓碑等。

泉州市博物馆现收藏有近5万件书画、纺织品、陶瓷器等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吸引众多参观者。 

泉州市博物馆:展示泉州悠久多元文化

泉州市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文物考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国家二级馆,是泉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收藏有近5万件书画、纺织品、陶瓷器、漆木器、金属器、玉器等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其中珍贵文物400多件。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设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现有《在水一方——泉州历史文化》《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闽南音乐戏曲展览馆》《金色的记忆——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纪实》《馆藏碑刻及石雕艺术展》等5个固定展览。

馆藏精品有明德化窑“何朝宗印”款白釉弥勒像、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元青釉弦纹提壶、明漳州窑青花凤穿牡丹纹开光大盘、新石器时代有段石锛、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婴戏纹碗、唐贞观廿二年青釉五盅盘、唐贞观廿二年青釉虎子等。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外观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展示泉籍华侨华人史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侨联系统第一家华侨博物馆,专题展示了泉州籍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异域创业、回报家乡的完整历史,分“出国史”“泉州人在南洋”“故土情深——泉籍华侨华人奉献史”三个基本陈列。

该馆藏品以涉侨生活用品、生产用具、证件、文献、侨批侨汇券、书画等为主。目前有馆藏品5000余件(套)。珍贵藏品主要是反映华侨华人史上历史阶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侨领的文物,包括“十九世纪马来西亚瓷质代用币(俗称猪仔钱)”“清末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优先股票”“永春颜如云中国同盟会侨越西贡支部入会证书”“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吴宗海日记”“陈嘉庚公司印尼泗水分公司提货单”“1941年南侨机工李子文职业汽车驾驶人执照”以及20世纪40年代星洲杂货行等四商会授予张建金“领导团结”金质章等。

早期华侨护照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