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城泉州的夜幕染上暖黄灯火,一场承载着民俗传承重任的拜师仪式于近日温情启幕。泉州划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鸿才先生,在此刻正式收下首批十位徒弟,以庄重礼仪为这份蕴含千年市井烟火气的技艺,续写薪火相传的新篇。

此次仪式不仅是师徒缔结的见证,更汇聚了文化领域的重磅嘉宾,为非遗传承注入厚重底蕴。莅临现场的嘉宾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奖”的卢思立;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文博研究馆员、泉州申遗专家顾问陈鹏鹏;泉州师范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原主任林华东;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主任、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华发;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林丕鼎;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宗利以及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划拳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陈叔伟、田森、苏世法等,众人齐聚一堂共同为这场传承之仪送上殷切期许。

作为仪式核心的师父陈鸿才先生,身份多元却始终坚守非遗传承初心。他既是泉州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询专家、也是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而在非遗领域,他深耕十余载,致力于泉州划拳技艺的挖掘、整理与推广,以专业素养为民俗文化赋能,用“守艺初心”扛起传承大旗。此次收徒的十位弟子,则来自各行各业,因对泉州划拳的赤诚热爱汇聚一堂,渴望接过师父手中的文化火种。

仪式遵循“七项仪程”,每一步都彰显着非遗传承的庄重与温度。
第一项“帖诉诚心”,徒弟代表翁劲斯庄重宣读拜师帖,字句间满是求艺的赤诚与传承的决心,传递出全体徒弟精进技艺、活态传承的坚定信念。
第二项“敬茶呈帖”,是仪式中最具仪式感的环节。非遗传承讲究“礼敬为先,帖文为证”,十位徒弟依次上前,向师父躬身敬茶,再双手递上拜师帖;陈鸿才先生接过帖文后,回赠收徒帖。共同缔结了师徒间的传承之责。
第三项“师诺传承”,陈鸿才先生宣读回徒帖,“以敬畏心待技艺,以勤勉心练功夫,以感思心承文化”,短短三句不仅是“传艺”的担当,更是“传心”的期许,为徒弟们指明了传承方向。
第四项“见证致辞”,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主任、泉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华发先生代表嘉宾宣读见证辞,“望师徒勠力同心,以划拳为纽带,使这份蕴藏闽南烟火气的文化遗产,传芳久远,扬誉四方”。这份殷切寄语,既是对师徒双方的肯定,更是对泉州划拳未来发展的深切期盼。
第五项“分步合影”。先是全体大合影,师父、徒弟与嘉宾共同为泉州划拳非遗新征程留下开篇印记;随后是男徒弟与见证师合影,展现男性力量助力民俗延续的坚毅;再是女徒弟与见证师合影,凸显柔美活力融入传统的独特魅力;最后是师徒专属合影,“一日为师,终身为徒”,让这张同框照成为日后共研技艺、共护非遗的起点见证。
第六项“聚餐茶叙”,为仪式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开启了传承的新交流。席间,师徒深入探讨技艺心得,徒弟们快速融入传承大家庭;穿插的徒弟划拳技艺展示、嘉宾互动切磋环节,让轻松的氛围中满是民俗风采,也让泉州划拳的活力得以进一步展现。

从庄重的仪程到温情的交流,这场收徒仪式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接力,更是一次文化血脉的延续。期待泉州划拳作为承载闽南市井记忆的非遗项目-这份满含烟火气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传芳久远,扬誉四方。
2025-09-24
2025-09-10
2025-09-01
2025-06-24
2025-05-13
2025-04-11
2025-03-23
2025-10-29
2025-10-21
2025-10-11
2025-10-10
2025-08-29
2025-10-20
2025-10-09
2025-07-28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福建崇格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