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探寻非遗技艺,溯源中华传统文化,2025年7月11日至7月12日,福建师范大学龙窑薪火实践队赴南平市建阳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水吉龙窑遗址、走访非遗传承人、体验建盏制作工艺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追溯建盏烧制技艺的历史断层根源,剖析当代传承困境,探寻创新传承路径。团队希望以青春之力,让龙窑“薪火”在时光流转中绵延不息,于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探访宋窑遗址,叩问千年光阴
为探究建盏烧制技艺的历史脉络,7月11日下午,龙窑薪火实践队前往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建窑遗址”。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古代龙窑、倾听讲解员介绍龙窑历史脉络,了解了古法窑烧的基本过程、建盏传承的历史脉络,在古今对话中领略了建盏烧制技艺的巧夺天工,于残片纹路间读懂了窑火淬炼的千年匠心。
观窑火续新篇,探今艺寻创新
为了深入了解建盏的时代发展状况,在实地考察完宋窑遗址之后,队员们前往现代龙窑烧制基地考察当代建盏烧制工艺的“守”与“创”。队员们现场了解了建盏的烧制过程、成品筛选标准等。在考察现代龙窑时,队员们采访了讲解员:“您认为是什么让这千年窑火能够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呢?”讲解员这样回答道:“当代建盏从业者们在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探索、推陈出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我认为这是建盏能够焕发新生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守”与“创”中发展,诠释了建盏从业者赋予建盏时代生命力的密码。
深叙匠人承志,共话建盏新声
7月12日上午,团队前往工作室采访建盏从业者们。南平市建盏非遗传承人叶镔先生引用蔡襄著《茶录》中的“茶色白,宜黑盏”为队员们讲解建盏兴起的原因,因适配斗茶需求,建盏成为当时最佳的茶具,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皆视若珍宝,文人墨客更以诗文盛赞。建窑建盏由此声名远扬,身价倍增,由此带动了建窑的生产,匠人开创了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
点茶技艺传授师张娜老师则为团队讲述了建盏因斗茶文化式微渐趋衰落,近代一度失传,后经攻关小组反复探索最终复烧成功的历史。
“三年为徒,五年为工,十年成匠。”青年创业者谢宗伟先生和队员们分享了他与建盏结缘的故事,他说“想要在建盏行业立足,就要能吃苦、有恒心,忍得住短期亏损,做好长期在建盏行业耕耘的准备。”这是他从业十余年总结出的经验。建盏从业者的分享让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建盏文化的历史和从业的不易,深刻理解了“窑火淬盏魂,薪火传匠心”所蕴含的要义。
瞻金砖国礼窑,溯建盏荣光源
7月12日下午,队员们前往探访贵稀堂。队员们驻足“金砖国礼建盏烧制用窑”前,认真记录窑体历史背景与烧制故事。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制作建盏的选矿、研磨、淘洗等工序,仔细察看窑内分区布局中藏火控温的精妙设计,学习并记录老窑址场景活化利用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实践。
实践最后,建盏从业者谢宗伟先生表示:“很高兴有更多的年轻血液加入宣传建盏文化的队伍当中,同时希望团队成员们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大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面对建盏工作者的期许,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我们会牢记当代青年肩负着让非遗‘活’在当下、‘潮’向未来的使命,并以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为起点,做好‘文化传承者’,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努力把大学课本‘越读越厚’。”
2025-06-24
2025-05-13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1-13
2025-07-29
2025-07-07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03
2025-07-28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