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网讯(杨新榕 刘一强 刘志贵 文/图)2017年,距离在城东琯头发生的“十班”村民抗击倭寇胜利已经458年了。10月17日(农历八月廿八)上午,福建泉州洛江区桥南岩山公园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小小的山头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其中尤以一群身着回族民族服饰的人最为醒目,问后才知,当年抗击倭寇的“十班”村民中就有他们的祖先,而今日恰是轮到回族村——洛江杏宅主祭。
什么是“祭十班”?“祭十班”仪式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据丰泽区市级非遗项目“祭十班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魏朝阳介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廿八,一支登岸的倭寇,路经泉州东门外的琯头古福泉官道路段时,对避于琯头山边芒草丛中的汉、回两族男女老少村民,进行残无人道的屠杀。乡兵头领庄良珍闻讯立时汇同西福村的魏瑚、杏宅村的郭概等乡贤,组织周边各村的乡兵和民众,前来救援和抗击入侵的倭寇。此一抗倭卫乡之战,几乎全歼入侵之敌,并擒获其寇首,令众倭寇大丧其胆。这一天,与入侵倭寇作战而死和被杀害的村民有上百人,其中有杏宅等的郭姓,庄任、琯头、古楼、古蓝等的庄姓,桥南的刘姓、乌屿的董姓,西福、城东、南埔、法花美等的魏姓,潯美等的何姓,共十几个村庄的所谓“十班”(明代乡兵是以村为“班”作编制)遇难的男女民众。除可以辩认者被单独安葬外,其余面目难辩者都被一同葬于遇难处琯头的一口古井之中作公墓。为纪念这批抗倭卫乡的英灵们,村民们后来就在这座公墓之上,建立一个约九尺见方的小庙,是为“十班公妈”墓庙。
四百多年来,“卫乡御倭”的“十班公妈”,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参与抗倭的十个村庄各姓村民,把八月廿八这天抗倭遇难日,定为每年的公祭日,这就是祭祀“十班公妈”(简称“祭十班”)的由来。祭祀活动起初由官方主持主祭,后来转为民祭,再由十个村庄轮值主祭。每年农历八月廿八,泉州东门外一民间信仰祭祀活动就会如期举行,至今已经458年,当地居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明朝时惨遭倭寇杀害的祖先的怀念和祭奠。
“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是一次纪念回汉民族团结一致,军民僧侣上下一心共同抗击倭寇并取得胜利的重大活动,它承载着泉州人的文化与精神,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凝聚人心,激扬民族精神;二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本清源,让年轻人能够牢牢记住历史、谴责暴行;三在于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要知道,那些惨死在倭寇刀枪之下的冤魂曾经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正是体现尊重人权,敬畏生命。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1-13
2024-12-31
2024-12-30
2025-04-29
2025-04-24
2025-04-21
2025-04-14
2025-04-01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1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