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南音与芭蕾舞的结合,在现代灯光舞台上完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完美演绎。
文化瑰宝 活态传承 常态戏剧演出传递高度文化自信
“我相信如此优秀的剧目,会让每一位观众都深深爱上戏曲,为之痴迷。”这是泉州外国语中学教师徐艳萍第一次走进剧场观看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时发出的感慨,一开始还担心看不懂的她,被传统艺术彻底征服了。
徐艳萍从此成为戏迷,周末老爱往剧场跑。除了梨园戏,她还恋上了其他剧种,无论是在泉州木偶剧院,还是在泉州嘉礼馆,不时能看到她。
有着全国著名“戏窝子”和“福建戏曲半壁江山”等美誉,南音、梨园、高甲、打城、木偶,共同筑起泉州靓丽的风景线,各自拥有专业剧团。泉州还有歌舞剧团和成百上千民间剧团。
近年来,为保护好绚丽多姿的戏曲文化,泉州设立500万元戏曲扶持专项资金,制定激励办法,大力扶持优秀戏曲作品创作,推动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
“在保护传承和创新之外,我们还建立完善常态化演出机制,让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不仅有助于现代文明市民养成,也在更大范围推介文化泉州、文明泉州的形象和价值。每年元宵期间,泉州精品戏曲集中,引得全国各地戏迷组团来泉。以2015年元宵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全国9省、市、自治区14个城市的戏迷来泉“追戏”。
传统文化,何止是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1处,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的城市。今年6月底,我市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提出从今年起,将以“八大示范工程”为抓手,致力于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市。
“这样的举措,在宏观上将助推中华文化现代化,具体到泉州,对于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增强泉州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市委宣传部文教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秀传统戏曲进校园
盘活文物 滋润反哺 博物馆成提升文明素养“第二课堂”
8月12日,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40名中小学生分别领到了一本特殊的证书,这是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该馆的第18届“海交馆之友”夏令营的学员们特意准备的礼物。在过去四年间,这40名孩子在海交馆研究员的带领下,走进各大博物馆,寻访海丝史迹,积极参加《泉州海丝拾遗》、《多元文化之旅》、《民俗文化之旅》、《重走香瓷之路》等活动,深入学习了解泉州海外交通史、多元宗教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等知识。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1-13
2024-12-31
2024-12-18
2025-04-29
2025-04-24
2025-04-21
2025-04-14
2025-04-01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1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