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时代呼唤好老师,“师魂”归来兮——闽籍人林韵玲的传奇人生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宗利 林菁蕾 | 发布时间: 2017-09-08 | 265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前言】 枝桠间悬挂的可是您的渴望/一枚就是一个幻想/一枚就是一个希望/当您把身边的孩子看成那枚枚青果/您就成了那株果树弯了脊柱垮了枝条/您是那么毫无怨言/背着一身希望/负着一身重托/秋天来时满园飘香/您说您最爱听的/是果子与果子碰撞的声音/当您把孩子们看成一只只红元帅/而您竟憔悴成片片枯叶/在黄昏里/片片飘飞/一枚就是一个希望/一枚就是一个幻想/枝桠间悬挂的可是您的渴望/没有徘徊,没有退却,也没有陶醉在一次次的喝彩中。她——林韵玲,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目标。

中国网讯(记者 刘宗利 林菁蕾)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爱心抚育和培养学生成为国之栋梁。中南大学的林韵玲老师就是这样,1965年在中南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一直坚守奋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默默耕耘了31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退休后又为学校老年大学义务工作了10年,把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2014年10月,林韵玲老师病逝,当时她的身上覆盖着党旗,追悼会来了很多人,三分之二都是林韵玲的学生,其中不少是挤时间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的,为的是见“林妈妈”最后一面,“大老爷们当场哭倒一片,如同失去了母亲。”作为大学同窗和丈夫,研究了一辈子爆破技术的陈寿如教授在想:自己也是老师,也带了五十多年的学生,学问做到了博导,做到了国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做到了公安部安全技术专家,可论在学生们心中的“当量”,竟远远不如妻子-----这位成天围着这帮学生团团转的“婆婆嘴”。


莫道春光无偿处  待到秋日果满园

由中南大学党委高文兵书记作序、52万字的《用一生诠释师魂》一书发行刚满一年,第一次印刷的2000册就已经基本上发行完。书中由学生、家人和同事所撰写林老师一生的三百多个故事,个个催人泪下。这些故事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她31年如一日在平凡而艰苦的学生工作岗位上所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贡献,也诉说着她如何长期用她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她的思想言行感染和教育一届又一届学生。当她看到她影响和帮助的学生个个都成材时,她心中的欣慰无以言表。同样,当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走,离世时她的学生们个个的悲痛欲绝,此情此景真是感天动容 。君见学生们离校二十多年、三十多年后的今日,还能够主动倡导为她出纪念文集,并写140多篇文章缅怀她,还能够筹集好几十万元在母校设立“优秀辅导员奖励基金”,这一切都是学生们对她当年爱心和付出的最好回报!陈寿如教授感慨地说:“一个人人生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金钱和财富,而在于他一生帮助过多少人,影响过多少人。”

林韵玲老师就是这样,她的一生都紧紧跟随着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当作自己一生的座右铭,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她有正确的人生观,一身正气,决不以权谋私;她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她常说:“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她都要求自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雪浪涛涛,彼岸遥遥,并非所有的弄潮儿都能将梦想变成现实,唯有那些怀着坚定信念穿越无法风浪的航船,才能最终迎来充满欢声笑语的辉煌时刻 。回望林老师之前教过的学生,陈寿如教授陷入万千的思绪:这名学生先是林老师教的,后又是她的同事,前后与林老师接触了7年多的时间。长期地耳闻目睹,林老师言教身教对他影响最深。后来他调任校基建处领导,那时恰逢校本部新校区扩建。繁多的购地、安置、建房等项目,领导手中掌管着多个项目的巨额资金,项目如何运作和如何招标的大权也紧紧在握。与全国各权力机构一样,高校基建处历来是腐败的重灾区,在工程项目巨大的利润驱动下,许多建筑公司老板多次轮番变着花样地给校基建处领导们送钱送物或送纪念品 。领导们真是躲过初一, 躲不过十五!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于是,有的学校的“鞋子”湿了一双又一双!学校主管基建的进去了, 后来校基建处的也进去了, 一个接着一个进去了,当时这名学生不仅要面对重金的诱惑,而且要面对同事甚至是领导的巨大压力。同事们对他说:“你不收钱?就你一个人清高?你一个人不拿钱,我们都拿了,你知道我们的压力有多大?!再说外面都知道建筑公司老板们在给处里领导轮番送钱,你不拿白不拿,你不拿别人也认为你拿了!”当时,他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和领导的这番软磨硬泡,虽然心里压力很大,但是他始终如一不忘林韵玲老师的谆谆教诲!他无限感慨地说:“多亏林老师的教诲啊!”陈寿如教授感激古德生院士对妻子林韵玲的教导,黄健柏副校长感激林韵玲老师的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于每一颗走向社会,走进工作的心灵的影响力是多么的任重而道远。

现任国家安监总局副司长的露采85级学生薛剑光回忆,林韵玲老师太“正统”,太执着,太喜欢关心学生的思想、情绪,太习惯动不动就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太擅长找学生谈心交心,太爱“唠叨”。的确,林韵玲老师一生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回报与事业共舞

林韵玲老师出生在福建省闽南侨乡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古城泉州,聚宝街有她童年的记忆,青春的活力。她活了73岁,党龄却有55年。上大学之前,在泉州七中高中部林韵玲就入了党,那年她才18岁,打那时起,她就抱定把这一生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大学毕业后,林韵玲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开始了她的辅导员生涯。1966年2月15日,林韵玲在读完焦裕禄先进事迹报道后,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也是挂着党员招牌的人,也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我活着就是要更好地为党、为人民,当革命事业需要的时候,我也一定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廖廖数语,虽朴素无华却道出了一个坚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林韵玲老师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关键时刻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引导学生紧跟党走;她坚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时刻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大部分休息时间不是跟家人团聚而是守候在学生身边,自已掏钱以组织名义资助学生,彻夜不眠悉心照顾生病住院的学生,四处奔走为学生联系工作单位,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了每一个学生身上;她连续十二年组织开展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学校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她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教育引领学生做一个纯粹的人、善良的人、奉献的人,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激励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弘扬青春正能量,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韵玲老师无疑是老师中的杰出楷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她一生都在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事业,她以学校为家,视学生为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毕生的执着追求,以仁爱无私的“师道”,铸就崇高厚重的“师魂”。

已是长江学者,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的采矿79级学生吴爱祥,还记得当年林老师领着他们看的一部电影《红菱艳》。说的是一只红舞鞋,只要穿上它,就能跳出世上最美的舞蹈,可一旦穿上就脱不下,要一直跳下去,一辈子停不下来。吴爱祥说,“林老师脚上就像穿了一双这样的红舞鞋”。林韵玲善舞,她的舞台就在学生们中间,她穿着这双“红舞鞋”,在学生们中跳跃、旋转、穿梭,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跳了31年。

陈寿如教授深情地回忆,婚后妻子林韵玲有两个家,一个是和他住在校本部胜利村铁路塘边的“51户”,而另一个家,则在步行半小时路程之外的岳麓山脚下的学生十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采矿、城市地下建筑、工程测量、城市规划等多个专业的23届学生都一直住在这里 。陈教授说,每天早上天不亮,妻子就去了“那个家”,白天在采矿楼上班,晚饭匆匆扒两口,又去那儿了,再返回时往往是后半夜 。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十舍,忙啥?学生们可记得清清楚楚:“早上把我们一个一个从被子里拎出来,赶到大操场跑步、晨练”;“检查寝室卫生,连脏衣服、臭袜子都催着我们去洗”;“逼着我们读英语,背单词”;“晚上主要是检查晚自习,检查作业”;“开会”;“谈话,没完没了的谈话”;“组织学习,组织年级、班级活动”;“查寝,看我们晚上归号了没有”。当年的学生干部颜兴中,陈迎明记得,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子夜,他们用自行车把林老师送回“51户”,自行车后座上,林老师还在不停的“叨叨”。在小儿子陈晓方幼年的记忆中,母亲大多时候都在与人谈话,“跟学生谈,跟老师谈,跟家长谈,在办公室谈,在学生宿舍谈,在路边谈,每次谈很久,找上门来的就在家里谈,家里房子小,她们谈她们的,我该学学,该玩玩,该睡睡,两不相妨”。采矿楼前,当年林韵玲领着学生们种下的排排小树,枝繁叶茂,业已成林。

在这些小树的生长期间,林韵玲把六千学生送向了国家建设的第一线,有的成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有的成了大学校长、博导、教授;有的成了企业精英、领军人才,而林韵玲到头来还是一名副研究员。在大学里,作为一名资深辅导员,这个职称应该是到顶了。

当年调皮捣蛋,桀骜不驯,颓废消沉在别人眼中的“刺头”、“浪子”、“稀泥巴”,多年后,却都成为和林韵玲老师最亲,走得最近的人 。因为,他们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了林老师在他们身上倾注的感情和耗费的心血,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采矿84级的一个学生,喜欢绘画,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专业成绩长期垫底,留级后,自暴自弃,因毕业设计不及格而未能取得学位证。林韵玲老师没有放弃,在严厉批评他的同时,耐心规劝,鼓励他振作起来。第二年,他回校补毕业答辩,刚下火车就崴了脚,走路一拐一瘸的找到林韵玲老师表示感激 。他说,工作了一年,领悟了许多道理,只恨当时听不进林老师的规劝;现在想起来,林老师的话,与我父亲说过的话怎么就一模一样呀!都是恨铁不成钢啊!今后一定努力工作,来报答林老师的苦心栽培 。工程测量85级的另一个甘肃籍同学,因感情问题与同学拔刀相向,幸被及时制止。有领导主张开除学籍,林韵玲老师调查后觉得,草率处理,可能导致学生因一时冲动而毁掉一生,于是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之后,她一直关注着这位同学,不时给他精神上的引导,毕业后又把他安排在某设计院工作。2002年师生在兰州见面,学生痛哭流涕要下跪,说:“我们村好不容易出了我这个大学生,若不是当年您给我机会,让我醒悟,我现在可能正在街头要饭啊”。

在一次闲聊种,林韵玲向陈寿如教授袒露了心声:每个孩子背后都有家庭,都有父母,我们都是做父母的人,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孩子们也会迷茫,也会叛逆,也会犯错,可哪个父母会轻言放弃呢?陈寿如教授明白,她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陈寿如教授很支持妻子的心愿,在林韵玲老师2014年10月因病过世后,他积极捐资、筹资100万元捐赠给中南大学设立了“林韵玲优秀辅导员奖励基金”。这里面乘载着陈教授与学生们对林老师深情的眷恋  。《用一生诠释师魂-----林韵玲老师纪念文集》终于出版啦!181篇文章, 52万多字,充满着泪水与温情,怎不让人动容?陈寿如教授拿着编好出版的厚重的一本这样的书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沉甸甸的书,就是你们对林老师的沉甸甸的情, 沉甸甸的爱啊!”

斯人已逝  风骨犹存

林韵玲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师德”、“师风”、“师魂”却永远地留给了我们,为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时代呼唤好老师,党和人民需要好老师。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靠千千万万像林韵玲同志这样的好老师。今天,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深情地怀念她,缅怀她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更是希望她的精神不朽、师魂永驻 。希望引领和启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林韵玲老师为榜样,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理想、坚守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守、无私奉献,成为天下桃李的守望者和培育者,也成为时代正能量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在林韵玲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福建闽南古城泉州人那种敢拼敢赢的精神气概,透过她匆匆起伏的身影,我们可以看到闽南文化的深沉律动 。她,林韵玲老师应当说是非常传统的,我们不要忘记,她的教育理念又是非常现代的,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融汇贯通凝聚起林韵玲老师独有的智慧,也正因为她周身的血液浸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才垒起了教育事业坚实的根基并走向持久的辉煌 。没有一种文化的深沉积淀,没有一种精神的韧性执着,是不能成就这个历程的 。无怪乎,在2016年5月底,已过世的中南大学的林韵玲老师还能得到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特别荣誉奖,而且是唯一的一名 。如此的殊荣,来之不易!连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都热泪盈眶地握住陈寿如教授的手说:“弘扬林韵玲老师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

     

精神垒起的高度

林韵玲老师的精神堆块垒成高山,集涓流成江河,积跬步致千里,诚如陈寿如教授所说的:“林老师是真正富有的,她用精神垒起了高度。”每年的高考,她都自动请缨亲往福建选拔人才,为每个学生从录取到分配花尽自己的心血。永春考生作文考分漏录之事她更是竭尽全力,无怪乎六千多名学生一声声“林妈妈”的深情呼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有质的变化,都由量的积累而来之。而这质来源于爱——对党,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爱!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