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有一处摩崖石刻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茶事活动:“嘉泰辛酉(1201)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
我依山摩崖而行,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种浪漫情怀,山清水秀,历史烟云,一切似乎都如梦如幻。每当我闭目深吸一口叶青与秋雨交织的草香时,眼前总会恍惚掠过这些画面,仿佛郑和远航的船队正从刺桐港开出去,挟着刺桐花香,驶过南海,驶过印度洋,流年的峥嵘岁月,宛如萦绕在眼前。
有人说“秋意西山多”,我说茶意旭山更多,旭山就是九日山,晋代中原士子避乱入闽,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钟灵毓秀的九日山就在古府城丰州旁边,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饮茶,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氛围。
当时古人在东峰、西峰都建了几许茶亭,约上文人诗客,约上达官士大夫与僧侣,居高临远,在这里泡茶品禅,品茶论道,幽茶得与幽人享,交流品茶心得,实在是高人逸志。这样的诗意生活岂不妙哉?有一块石头刻着宋黄庭坚《赠南安岩主大严禅师》品茗论禅的诗,上云:“蒲团木榻付禅翁,茶鼎重炉与君同。万户参差泻明月,一家寥落共清风。”
泉州地区早在晋朝已有种茶的历史记载,南安丰州九日山莲花峰上至今仍存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石刻。太元丙子(376年)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这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题刻、记载,弥足珍贵。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韩偓在九日山莲花峰写下《信笔》一诗:“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说明当时一到采茶季节,茶农就在茶园里对唱茶歌。
莲花峰出石亭绿茶,不久前,茶场傅总对我说:“这茶是先辈传承下来,自己种的山茶,莲花峰海拔虽不高,但空气清新,雨水润泽,这里的茶媲美龙井、碧螺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说:“那是肯定的,我们清源山、莲花峰自己出产的茶,比别处的茶,多了一份亲切、一份乡情,味道真是不错。”
我无法描绘出品茶时的美好与超然,就像我无法告诉别人,生命对于每个人不同的意义。有些道理只能在回味中明悟,有些禅意只能在红尘之外警醒。我喜欢山水,每一次与大自然接触,都感觉有别样的心情。心情经过自然的洗涤、变得格外舒畅。好景点很多,擦肩而过时让你赏心悦目,或流连忘返,但真的能留在生命中相依相偎的,却注定了只有那么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