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的历史渊源
来源:网络 | 作者:网络 | 发布时间: 2017-12-26 | 27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里有雷神,龙身人头,常自己敲打自己的肚子。有人说每当它敲打肚子就会放出响雷来,先民因此将它奉为雷神和音乐之神。(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记下这样一段关于《鼓的故事》:东海有一座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出现一头怪兽,形状像牛,没有毛和角,只有一只脚,进出水时会产生风雨,光像日月一样明亮,声音像打雷一样,它的名字称为“夔(音读:葵)”。夔(音读:葵)是远古传说中的雷神、音乐之神;同时也是传说中,上古黄帝时代掌管音乐的乐官。后来黄帝得到夔(音读:葵)之后,便用它的皮制成鼓,再拿雷兽(即雷神)的骨头做鼓槌来敲打这鼓,发出的响声,可传达五百里,天下因此太平。这种鼓在历史文献中称为“鼍(音读:驼)鼓”。

  这个世界可能没有像故事中“夔(音读:葵)”这种怪兽,但是当时人们已经利用“夔(音读:葵)”皮来蒙鼓了,夔(音读:葵)皮,就是“夔(音读:葵)龙”皮也就是“扬子江鳄”的皮。山西襄汾县陶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一具鼍(音读:驼)鼓,鼓腔内就有散落的鳄鱼甲皮。由此可知,鼓类打击乐器是我国远古先民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

  古人为什么要用鳄鱼皮蒙鼓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鳄鱼吼声如雷,先民们认为以牠的皮制成的鼓,音量应大无比,其次可能是当时的先民对兽皮没有去毛的能力。

  《礼记》中记载:夏后氏之鼓足。这说明夏后氏曾用过有脚的鼓。由以上叙述可以知道,鼓这种打击乐器产生于原始社会。不过,那时鼓不像现在的鼓这样,而是用陶土制成的。带足鼓的出现也是可信的,因为在彩陶、黑陶文化的前后,为了把用陶土制成的鼓安放得比较稳定,所以在鼓的下面装上陶足。

  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世纪,乐器的种类逐渐增多,鼓的种类也增加了。关于记载鼓的历史文献也多起来。诗经(商颂)。中有这样一首民歌:“猗与那与,置我鼗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意思是说:那祭祀是很热闹的啊!祭祀的人是很多啊!在架上竖起我那鼓来,打着鼓的声音,又平和又响亮;叫我那有功劳的祖宗听了这乐声很快乐。这首民歌记述了当时祭祀成汤敲击鼗鼓的盛况。这个时期出现的鼓有木腔蟒皮鼓、双鸟饕餮(音同:陶帖)纹铜鼓和鼗(音读:桃)。

  出现于记载的乐器约有七十种,其中,在数量最多的打击乐器中,各类鼓占了很大比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业、皮革业、丝织业、漆器业的发展,鼓的种类增多,如贲(音读:奔)鼓、县鼓、鼍(音读:驼)鼓、建鼓、鼗(音读:桃)鼓、鼙(音读:枇)鼓等。同时鼓的用途,也由原始社会先民们用来驱赶猛兽和狂欢,进入了贵族的庄园和殿堂,被应用于宗教仪式,如祭祀、求雨、驱疫等,还被用于会集饮酒的燕礼,练习射箭集会的射礼,庆祝凯旋的王师大献等场合。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