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文,读懂自己》
节选自《坐看云起与大江东去》
作者丨蒋勋
口口相传的,是声音,是节奏,是旋律,是生命。
黄河长江的岸边,男男女女,划著船,一遍一遍唱著:“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歌声、语言、顿挫的节奏、呼应的和声、反覆、重迭、迴旋,像长河的潮汐,像江流宛转,像大海波涛,一代一代传唱著民族最美丽的声音。

《诗经》十五国风,是不是两千多年前汉语地区风行的歌谣?唱着欢欣,也唱着哀伤,唱着梦想,也唱着幻灭。
他们唱着唱着,一代一代,在庶民百姓口中流传风行,咏叹着生命。
你可有几分在汉语中长大的骄傲?
我总觉得汉语诗是“语言”带著“文字”飞翔,因此流畅华丽,始终没有脱离肺腑之言的温度。
唐诗语言完美:“停车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可以把口语问话入诗。
唐诗文字声音无懈可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成对联,文字结构和音韵平仄都如此平衡对称,如同天成。

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