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畲韵高安”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4日至6日奔赴漳州市华安县高安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

实践团首站抵达高安镇政府,参加“沃野新程·乡村振兴”座谈会。高安镇党委书记林炎生系统介绍了镇域红色底蕴、生态建设成就及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成果。座谈会上,林书记还为实践团带来一堂主题党课,围绕“爱党爱国、担当奉献”展开交流,并就“AI发展与社会就业”等前沿议题与实践团成员进行探讨,深化校地思想碰撞。

紧贴时代科技脉搏,实践团成员方浩佳现场展示“AI赋能党建办公技能”,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场景应用,如智能生成PPT、高效整理会议、精准文案润色等,为乡镇党建及办公工作提供“智慧动能”新思路,启发科技与基层治理融合新路径。

当天下午,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革命遗址联春楼,聆听剿匪斗争与土地革命时期的烽火记忆。在邦都村驻村第一书记邹耿万及村民的讲解中,实践团深入了解联春楼从战斗遗址到知青博物馆再到红色教育基地的变迁历程,以及当地在保护历史建筑、平衡文旅开发方面的实践探索。
参观后,实践团成员施佳带领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贺信精神。结合高安镇红军伤病员与村民生死互助的红色故事,队员们深刻体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担当内涵,决心在调研中倾听民声、在文化传承中赓续红色基因、在服务中践行“人民至上”。

随后,实践团共赴畲乡鱼鳞坝,开展生态科技融合实践。借助“鱼鳞坝智眼分类助手”等AI工具,队员们向村民、游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通过趣味生成AI图片提升科普效果。垃圾清理组则运用问答形式与村民进行互动,有效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守护市主城区第二水源地,为生态高安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首日实践行程紧凑,涵盖座谈研讨、红色教育、科技实践。队员们从基层治理中汲取振兴智慧,于革命旧址感悟精神伟力,在生态一线探索科技融合。通过与村民交流、参与生态保护、参观红色基地,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的潜力、科技创新的价值与革命精神传承的时代意义,明确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扎根基层的责任与使命。

此次高安之行通过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深度融合,为后续深化校地合作、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团将继续围绕科技兴农、文化传承等主题,在高安镇深入开展后续实践活动。(陈雨婕 张群媛 蓝颖 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