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厦门江夏堂由皇帝御赐并由朝廷派出监工、匠作兴建,它保留了清末宫廷建筑的风格,乍看貌不惊人,堂内却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祖龛”、繁复精致的“藻井”,即使经历一百年的岁月变迁,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近日,恰逢厦门江夏堂落成一百周年,记者在在厦门市江夏堂文物保护管理站理事长、厦门市江夏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煌先生的带领下,走进这座百年建筑,聆听与它有关的故事。
精美藻井 百年从未结过蜘蛛网
厦门江夏堂坐落于思明区钱炉灰埕巷2号,旁边便是繁华的“中华城”商业街和中山路商业街。经过百年动荡,目前仅存的建筑是江夏堂的祖祠,红砖墙、红屋顶,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富有闽南建筑特色,是典型的晚清建筑。
祖祠内,石质的供台上雕刻异常精美,均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这些浮雕反映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一些孝道、礼制的历史典故。
站在祖祠中央,抬头可见一个呈圆形状的藻井直插屋顶,气势威严。黄伟煌会长告诉记者,就连故宫博物馆的文物专家都对江夏堂的藻井啧啧称赞。藻井是由一层层的斗拱八卦状排列并叠盖而成,柱头、垂柱、斗拱等构件都雕有飞天、花卉、祥禽等精美的图案,并全部贴以金箔,十分繁复精致、富丽堂皇。
藻井的木构件还采用了防腐工艺处理,如浸润桐油等。因此,一百年来,虽然祖祠曾被弃用,也曾被当做车间,但藻井从未有蜘蛛结网。
2009年,厦门江夏堂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皇帝御赐 宫廷匠作兴建
黄伟煌会长告诉记者,厦门江夏堂的兴建,与福建最后一名武状元黄培松有关。
黄培松出生于1855年,祖籍福建安溪,先辈迁徙福建南安,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殿试高中后,光绪皇帝钦赐其在家乡兴建一座“大宗祠”和一座“状元府”。当时,黄培松随父(在福州经商)住在福州,故“状元府”应福建省政司之请,建在福州南台区(即原福州市工人文化宫);而“大宗祠”的选址历经30年的争议,最终在1910年选定厦门,由朝廷派出监工、匠作莅厦动工兴建。
历时8年,1918年,厦门江夏堂包括一切附属设施全部竣工。因为是皇帝御赐,这座建筑规格特别高,保留了清末宫廷建筑的风格,重檐歇山顶,其品级仅次于宫殿顶的大屋顶形制。它,乍看貌不惊人,堂内却是金碧辉煌。当时建成的建筑群包括“紫云屏”、“宗贤堂”、“拜庭”、“祖祠”、“宗亲会馆”、“后花园”、“望海亭”和“江夏小学”,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1-13
2024-12-31
2024-12-30
2025-04-29
2025-04-24
2025-04-21
2025-04-14
2025-04-01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1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