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泉州境内驿道纵横 传递历史的回响
来源:泉州网 | 作者:吴拏云 郑冰芳 | 发布时间: 2018-09-29 | 42711 次浏览 | 分享到:

  驿道形成路网系统

  交通的进步是人类迈上文明阶梯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以海丝文化著称的城市,而对港口贸易起着支撑作用的,除了国家推行的对外贸易体系,以及航线的勘探拓展等重要因素外,横跨泉州全境的驿道也是必备条件之一。古代,想要将内陆商品运输至港口,驿道运输即是最便捷的输送方式。因此在泉州境内曾遍布官修驿道。唐朝诗人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的诗句就曾揭示古代陆路交通与泉州港城发展之间的联系:“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恰因有了“云山百越路”,才成就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奇观。

  宋时,泉州城有清源驿,驿站设在城内,在洛阳桥未建成之时,人们只能从城北朝天门出,翻山越岭,由朋山至白虹山,再从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而在洛阳桥落成后,人们便可改道出东门(仁风门),经跨海大桥——洛阳桥至惠安,再北上前往福州。《泉州鲤城军事志》称:“洛阳桥建成后,改道从东出仁风门,过该桥至惠安县锦田驿,经涂岭驿,仙游枫亭驿、莆田莆阳驿、福清宏路驿至福州三山驿。”少走了许多山路,运送货物更加便捷。当然,经朋山前往仙游的道路依然被保留着,只是走的人少了。所以,有文史学家认为,古驿道不应简单地视为一条道路或几条道路,而是一个完整的路网系统,它可能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变化。

  古时,造桥是个大工程。洛阳桥建成之后,极大地激励了人们的造桥自信心。泉州在南宋时曾出现过一段“造桥热”,单就绍兴年间(1131—1162年)来说,在这大约30年的时光里,泉州共造出了30多里长的石桥,平均每年造桥一里以上,按江南地区一般小桥的长度来算,相当于每年建造了二三十座石桥。桥的大量兴建,使得泉州的路网系统更加完善和发达。


东门外的“急公尚义”坊

 康熙御赐李森牌坊

  明清时期,泉州府在旧清源驿的基础之上设置晋安驿,实际上就是以府治和县治(那时泉州府治与晋江县治同在今泉州市区)为中心打造的驿道网路,方便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和往来人员。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0·驿传志》曰:“晋安驿,在县治西驿内巷,本宋贡院地,元为清源站,明洪武间,知府张灏改建其东为递运所,驿兼领之。正统十一年(1446年),佥事陈祚重修,上至锦田驿即惠安县治五十里,下至康店驿即南安大盈六十里……”那么现在重走这条驿道会遇见什么呢?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