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泉州境内驿道纵横 传递历史的回响
来源:泉州网 | 作者:吴拏云 郑冰芳 | 发布时间: 2018-09-29 | 42714 次浏览 | 分享到:

  古代可没有现今的“国道G324线”,从东门出发,原来的驿道就在古时的东岳行宫前,不过这里现在几乎都是水泥路了,旧的青石板早已不见踪迹。转过东岳小区,抬头便见“急公尚义”坊。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境内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8座,至道光十年(1830年)尚存193座。道光、同治年间,牌坊数量又剧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内和东门外仁风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然而,由于历史缘故,如今泉州东门外仅剩下这孤零零的一座“急公尚义”坊了。

  “急公尚义”坊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为纪念其八世祖李森献谷赈饥、捐资设东岳山义塚及饵平邓茂七军的德政,上奏朝廷批准重修的。牌坊为三重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用花岗岩、辉绿岩筑砌,面宽四柱三间。此坊居中坊梁雕镌盘龙,凌空欲飞。各柱梁之间均采用接榫连接。坊额阴刻楷体“急公尚义”,上款刻“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下款刻“赐李森”,系康熙帝亲笔书题。坊额之下还嵌有浮雕人物故事图案的青石,只是具体讲述的是什么,无从知晓。该坊雄浑大气,古时立于驿道之畔,正可供过往路人瞻仰。



七里庵始建于唐朝

 古庵思忆认母传奇

  从“急公尚义”坊沿今新铺街前行,约一两公里路程便可见七里庵了。七里庵又名鲫鲤庵、绩里庵,据说,此庵与仁风门正好相距7里,故曰七里庵。庵始建于唐朝,宋时香火鼎盛,建有古塔、寺庙、僧舍,有“日来上山千人拜,夜观泉城万盏灯”的盛况。传说,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宰相韩琦之母莲理曾出家于七里庵,后来韩琦与之在此庵中相认。此传说流传甚广。而七里庵后的山上迄今依稀还有古道残存的痕迹。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郡守宋钧在七里庵地域建七里亭。《闽书》曰:“(七里亭)宋·嘉定十四年郡守宋钧建,为士大夫东行饯行之所。”步入庵内,近代高僧弘一法师题写的石柱联:“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如来同赞喜,十方众生悉慰安”赫然眼前,令人心生景仰。在大殿前还有一方由泉州市文管会于1999年立的“七里庵古地”碑,足以勾起人们对韩琦认母故事的种种遐思。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