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佾舞是古代诗、礼、乐三位一体的重要国礼。近年来,福清市利用佾舞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启动了对“周礼佾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推动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民间社团更积极成立佾舞团,抢救古八音雅乐 以佾舞为代表的韩国释奠大祭是韩国第85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每年的5月11日孔子祭日(春期释奠大祭)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秋期释奠大祭)在成均馆和全国各地234个乡校举行,还会表演文庙乐和"文舞"(佾舞的一种)。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六佾舞"即每行六人,共六行三十六人。另外还有"四佾"和"二佾"。佾舞规模视被祭祀者的地位和级别而定,如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大夫用四佾等等。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
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佾舞州县舞生冠服对于释奠已有这样的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国古代诸侯用舞的编辑,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轩县就是轩悬,是中国古代诸侯乐队的编制。这是历史上乐舞并用祭孔仪式的开始,之后各朝代祭孔的规模和乐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时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献礼"的项目,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唐朝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采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来自宗庙宫庭雅乐舞,舞者称为"佾生",佾是队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宫庭乐舞相同,释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佾舞舞生武舞又称干舞。唐朝贞观年间的祭孔佾舞为文舞、武舞并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用八佾。宋朝仅用文舞,表示谦逊礼让之义。明朝文舞武舞并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执三羽。文舞生及乐生,黑介帻,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红绢大紬袍,胸背画缠枝方葵花,红生绢为里,加锦臂鞴二,皂皮四缝鞾,黑角带,武舞生,武弁,以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饰、鞾、带,并同文舞生。
释奠佾舞共有三成,各三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32字)的诗词组成,总共有96个动作。佾舞自汉朝即有,但现今所存的国内佾舞舞谱只有明、清两代。
2025-04-11
2025-03-23
2025-03-07
2025-01-20
2025-01-13
2024-12-31
2024-12-30
2025-04-29
2025-04-24
2025-04-21
2025-04-14
2025-04-01
2025-04-25
2025-04-11
2025-03-31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1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www.fjcv.org)
志愿热线:0595-28881828 E-mail:fjcv66@126.com 闽ICP备17015848号-1
法律顾问:北京恒都(泉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鸿才 | 广东华商(泉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李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