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时代呼唤好老师,“师魂”归来兮——闽籍人林韵玲的传奇人生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宗利 林菁蕾 | 发布时间: 2017-09-08 | 315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这些小树的生长期间,林韵玲把六千学生送向了国家建设的第一线,有的成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有的成了大学校长、博导、教授;有的成了企业精英、领军人才,而林韵玲到头来还是一名副研究员。在大学里,作为一名资深辅导员,这个职称应该是到顶了。

当年调皮捣蛋,桀骜不驯,颓废消沉在别人眼中的“刺头”、“浪子”、“稀泥巴”,多年后,却都成为和林韵玲老师最亲,走得最近的人 。因为,他们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了林老师在他们身上倾注的感情和耗费的心血,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采矿84级的一个学生,喜欢绘画,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专业成绩长期垫底,留级后,自暴自弃,因毕业设计不及格而未能取得学位证。林韵玲老师没有放弃,在严厉批评他的同时,耐心规劝,鼓励他振作起来。第二年,他回校补毕业答辩,刚下火车就崴了脚,走路一拐一瘸的找到林韵玲老师表示感激 。他说,工作了一年,领悟了许多道理,只恨当时听不进林老师的规劝;现在想起来,林老师的话,与我父亲说过的话怎么就一模一样呀!都是恨铁不成钢啊!今后一定努力工作,来报答林老师的苦心栽培 。工程测量85级的另一个甘肃籍同学,因感情问题与同学拔刀相向,幸被及时制止。有领导主张开除学籍,林韵玲老师调查后觉得,草率处理,可能导致学生因一时冲动而毁掉一生,于是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之后,她一直关注着这位同学,不时给他精神上的引导,毕业后又把他安排在某设计院工作。2002年师生在兰州见面,学生痛哭流涕要下跪,说:“我们村好不容易出了我这个大学生,若不是当年您给我机会,让我醒悟,我现在可能正在街头要饭啊”。

在一次闲聊种,林韵玲向陈寿如教授袒露了心声:每个孩子背后都有家庭,都有父母,我们都是做父母的人,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孩子们也会迷茫,也会叛逆,也会犯错,可哪个父母会轻言放弃呢?陈寿如教授明白,她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陈寿如教授很支持妻子的心愿,在林韵玲老师2014年10月因病过世后,他积极捐资、筹资100万元捐赠给中南大学设立了“林韵玲优秀辅导员奖励基金”。这里面乘载着陈教授与学生们对林老师深情的眷恋  。《用一生诠释师魂-----林韵玲老师纪念文集》终于出版啦!181篇文章, 52万多字,充满着泪水与温情,怎不让人动容?陈寿如教授拿着编好出版的厚重的一本这样的书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沉甸甸的书,就是你们对林老师的沉甸甸的情, 沉甸甸的爱啊!”

斯人已逝  风骨犹存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