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福船18号”仿古木质帆船进行第2次船模创新班校外实践授课,体验传统航海技艺;7月2日晚上,实践团队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研究员陈雪冰、倪皓、林冲等专家通过线上的形式开展古船技艺与文化传承研究交流会。7月4日,与泉州市星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建,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未来将联合开发福船主题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7月4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学习船型发展历程,并在林瀚馆长的支持下,与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段燕飞开展了交流研讨会。

青年参与文化赓续:高校实践在海丝非遗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
为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海丝寻舟”实践队将构建“线上+线下”传播矩阵,制作《一船一世界》微纪录片6集,团队总结视频1集;策划“海丝福韵”主题线上作品展;开发福船主题文创概念作品5款;开发古船文化小学启蒙课程6节,推动非遗教育启蒙;整理30余位专家、传承人、造船师傅的口述史形成调研报告等;完成收录的民间造船师傅船模作品集1册等。同时,实践队在思明校区“船模大师工作室”启动1:50福船模型传统技艺造法复原,计划完成榫卯结构、龙骨制作与薯莨染帆工艺复原,推动传统技艺从“文本记录”向“实体再现”转化。

“海丝寻舟”实践队以青春之力,守护千年技艺,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镜头记录匠人精神,用行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的系统梳理与保护,更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融入生活、服务社会,让海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洪裕荣 张冰倩 陈咏鑫 许铭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