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会 员 查 询
会 员 申 请
福建南音
来源: | 作者:fjcvfjcv | 发布时间: 2017-08-10 | 363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福建南音的演绎现场

福建南音(south-music of Fujian )属于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由清唱与器乐两部分组成,亦称“南曲”、“南乐”、“南管”或“弦管”等,流行于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香港及南洋群岛(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侨旅居地区也很盛行。南音所用的乐器,主要有洞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等。洞箫共9节、长1.8尺(约59厘米),与唐代的竹制管乐器尺八规格一致;琵琶、拍板等也与唐代垂拱二年 (686)建造的泉州开元寺拱梁上飞天女伎手捧的乐器相似;琵琶至今仍横抱弹奏,有如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琵琶弹奏姿势。南音中之诸多曲名,有曾见之于汉、唐文献记载中的《摩诃兜勒》、《阳关》、《汉宫秋》、《后庭花》、《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及宋词曲牌的《沁园春》、《念奴娇》、《浪淘沙》等,故南音有“唐宋遗音”之称。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起源

 福建南音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成因

公告
更多>>
活动
更多>>
热门推荐